(一)
读记叙文,大家总是会有如此一种感受:真实感越强的文章,就越读得有滋味;而真实感差的文章,不但读起来乏味,甚至你仅读了一小段,就不觉要弃它到旁边。这就是记叙文写作要真实的道理。所以说: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。但记叙文的真实,是简单的真的人真的事么?绝不是。记叙文不是生活的录像机﹗
缘由在于:虽然记叙文要来自于生活,反映生活,并品味感悟生活,但这只强调了记叙文的一种特质——生活的真实性;而没强调记叙文的另一种特质——文学性。
记叙文的文学性,意味着是可以对日常的素材,进行文学的剪裁、拼接、修补、提炼、加工、润色等处置的。
所以说,日常真人真事,只不过记叙文的素材而已,在经过文学性的处置后,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。它只求能通过反映真生活、来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,就足够了。
所以说,记叙文的真人,是来自于日常真的人,又经过文学艺术的处置后的人了;而这个真事,也自然是这个道理。只有如此,大家才能跳出长久以来旧思维中的窠臼,还记叙文以应有些自由空气。
写作案例剖析:《苦·路》(作者:贾美慧)
素材1:夏季在一次帮爸爸妈妈去农田拔大草的路上,头巾(做农活女生常戴它,主如果为了防灰尘和日晒)在头发上磨得又痒又痛,就摘下了它,感觉舒服多了。
素材2:春季,一次在帮爸爸妈妈去补稻苗的路上,脚下的靴子里有小沙粒,就脱下来把沙粒倒了出来。脚就不磨得疼痛了。《苦·路》中的片段:“路上,脚趾在肥大的靴子中游逛,不断碾踏着靴中的灰土和沙粒,实在疼胀得厉害,我就停住脚步,脱下靴子,把靴中的沙土愤然地向下猛倒,使劲往出狠甩。又走了一会,那紧箍在头上的头巾,磨得头皮特别痛痒,就用力地摘下头巾(用力是发泄我对它的讨厌)。这个时候,一阵阵凉风微拂在头发上,啊,可真舒服啊!”剖析:这个片段作者出于写作目的需要,把2个生活素材进行拼接、修补、加工、润色处置了,它虽然不等同于生活原型,但它符合记叙文真实性的特征。
(二)记叙文真实性的写作要点
1、应该注意推敲文章每一个细节的合理性。合理性就是要合情理,是指:(1)、要合乎情,即合乎上下文、场所环境、人物心路经历、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真情;(2)、要合乎理,即合乎平时事理、生活原理;(3)、还要合乎逻辑,包含层次、次序、因果等内在的逻辑关系。不合情理的,没真实感可言。
2、应该注意选取你生活周围的题材。
没去过美国的人,却以美国人的生活为写作题材;没去过南方的北方人,却以南方为写作题材,这种情况,都是是偏离了你一个人的生活范围,纵使你才智过人,擅长编造,也无论你把状况想像得多么合情合理,终不免会贻笑大方,暴露出不真实的面目罢了。如此的文章,自然非常难有真实感可言。写作案例剖析:
1、“还有那一次,我只考了54分。我可从来没考得这么差呀,我哭的一蹋糊涂,为何?为何我会变成这个样子?” 《我找回了自信》(孙旭)剖析:文章中的主人公是初中男孩,男生的天性是把伤痛埋在心里。故日常一个大男生因成绩没考好而哭得一蹋糊涂的现象极为罕见。故不合人性的情理,也就缺少真实感。可把“哭得一蹋糊涂”改成“默默坐在角落,郁闷惆怅,痛苦的泪水在心底里翻涌。”之类的符合男生特征的话语。
2、“掸上封闭药后,田地里,小草的嚣张气焰便戛然而止。”《镰刀》(乔桦)剖析:小草的嚣张气焰表明小草长得非常盛,封闭药施用于草出来之前。对非常盛的荒草,已不适用封闭药,这是农业知识。所以文句不符合农业基本知识,而虚假。可把“封闭药”改成“农药”或“除草药”等。
3、我的家在黑龙江的偏僻农村,一次,我的一名学生,写了一篇以保护江河水资源为主旨的习作,她写的题材是黄河,假想自己是黄河中的一条鱼。我问她:“你见过黄河吗?”她说:“没”。我说:“你看,你文章中这两处:一,你的同伴陷在黄河水中的污泥里窒息得快要去世了;二,你对同伴说:‘不要伤心,其实大家所有些鱼也都活不了几天了’。大家没到过黄河去看一看,也不了解如此编起来合不合乎黄河的真达成状,它的合理性势必会遭到质疑。大家家就在松花江畔,你与其凭空臆想黄河,为何不以大家能看得见的松花江为写作题材呢?如此选自你生活周围的题材,才更容易写得合乎真实的情境。也才更具备真实感。